登录 |   注册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政策解读 政务服务 局长信箱
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用文明语 做文明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社会事业大发展 砥砺奋进谱新篇——改革开放40年白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布时间:2019-01-02 09:24:00    来源: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白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文化繁荣、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民生保障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高。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的富裕白城、文化更加璀璨的魅力白城、生态更加优美的美丽白城、人民更加幸福的和谐白城,正崛起于新的地平线。

  城市建设加速度:老城换新颜,海绵城市靓丽展现

  40年城市建设悄然巨变。住房、道路、基础设施……这一项项巨变使白城迅速腾飞,翱翔高空。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楼房,从破旧的街巷到明亮的街路,这一个个可喜的变化,诉说着40年来的沧桑巨变。

  ——道路建设。白城市境内城市街道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皆为土路。1986年全市境内城市道路长为99公里(其中市区72公里),桥梁两座,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7平方米(其中市区2.2平方米)。1995年全市境内城市道路长272.7公里(其中市区128公里),桥梁3座,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1平方米(其中市区3.12平方米)。2017年全市市区城区道路长67.5平方公里,桥梁12座,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3平方米。

  ——城市交通。白城市1961年开始出现公共汽车。1986年全市有市内公共汽车30辆,营运线路长87公里,路网长57公里,运营里程83万公里,客运总量656万人次。1995年全市有市内公共汽车55辆,营运线路长71.5公里,路网长43.9公里,运营里程214.6万公里。客运总量256万人次。2017年全市有市内公共汽车570辆,运营线路1415.2公里,运营里程4818万公里,客运总量4945.5万人次。全市市内公共汽车、运营线路、运营里程、客运总量分别是1995年的10.4倍、19.8倍、22.5倍、19.4倍。

  ——民用建筑。解放前,境内民用建筑多为土平房。1986年,城镇居民住宅面积521.9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楼占境内住宅面积5%。住宅使用面积284万平方米。住宅居住面积250万平方米,人均5.3平方米。1995年,城镇居民住宅面积902万平方米,住宅使用面积677万平方米,住宅居住面积458.5万平方米,人均7.67平方米;2017年全市市区住宅面积1139.8万平方米,实有住宅使用面积969万平方米。

  ——海绵城市建设。白城市是首批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从2015年4月公布至今,历经3年多的实践探索,“海绵效应”正在不断显现。白城市将老城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改造后,白城市内诸多老旧居民区面貌一新,绿化小品和生态停车位交错设置,兼顾了美观和便捷,俨然成了花园。楼道被重新粉刷,连照明灯也换成了节能灯,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赞不绝口。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拆墙透绿,原本高墙环绕的“高强大院”向群众敞开。马路边、巷道上会“呼吸”的地砖让城市彻底告别了小雨成滩大雨成河的“城市病”。主要街路两旁的新式管廊更是让马路再没有了“拉链”的困扰。市民广场里空气清新,文体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改造后的公园设有音乐喷泉、凉亭、休闲座椅、健身器材、运动雕塑等。音乐喷泉高度可达100米,色彩变换,观景宜人,市民的生活更加多彩。

  这次老城改造是白城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力度最强、设计标准最高的一次,也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改造,总计投资68亿元,改造面积3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90%。主要改造了172个小区,48条道路,3个广场,3个公园,27条临街立面,1个步行街。新建了22个公厕,10个公安联防警务室,257个公交站亭,8个标准化社区,同时还有智慧城市建设。白城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示点城市,由最初倒数第一“跟跑”变成现在“领跑”,并在全国打造“三个第一”:第一个完工的城市;第一个完成全生命周期经验模式总结的城市;第一个由国家级出版社城市案例且公开发行的城市。

  社会事业竞发展:各业方兴未艾,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近几年,白城市坚持着力惠民生、增民利,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教育和文化事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白城市始有小学堂。1978年后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境内的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970人,教职工414人。其中专任教师433人。中等师范学校达3所,在校学生2910人,教职工287人。农职中学40所,在校学生15648人,教职工1392人,普通中学166所,小学1042所,幼儿园59所,聋哑学校1所。1995年(撤地设市后)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770人,毕业生43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中等师范学校2所,普通中学155所,农职中学32所,小学1007所,幼儿园304所,聋哑学校1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文化技术学校396所。2017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5所,其中,省属高校2所,市属高校3所。市属高校招生478人,在校生2038人,毕业生594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296人,在校生7645人,毕业生2212人。全市普通初中招生16137人,在校初中学生46054人,毕业生1551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9519人,毕业生9323人;小学当年招生11992人,在学81424人,毕业生1617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47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前三年)87.79%,小学生升学率99.78%。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518人。

  改革开放40年,白城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节目制作和播出基本实现数字化。1977年至1982年,白城电视台及各县(市)电视转播台建成并开播,1985年,白城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1986年,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2个,文艺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3座,广播站2座,白城电视台及电视转播台6座。1995年,全市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博物馆2个,文艺表演团体7个,电影放映机构72个,广播电台3座,广播站2座,白城电视台及电视转播台7座。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白城市节目制作能力显著提高,传输覆盖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17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全市现有广播节目6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6%;全市电视节目6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94%。扩建农村文化小广场504个、新建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7个、农村健身路径80个,送戏下乡4百场,送电影下乡1万场,提供保障类图书7万册、期刊2万期,全市有20个农家书屋被评为全省“示范农家书屋”,为全市15家社区图书流通站配发图书3000册。

  ——科技与体育事业。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白城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978年至1985年,全市获省及以上科技成果资134项,科研机构3个。1986年实行科技体制改革。1995年,全市科研机构增到13个,厂办科研机构46个,专业人员42879人。这个时期全市科研机构少,不配套,条件差,手段落,专业科技人员力量薄弱、不集中。

  近几年来,科技产出成绩斐然。2017年全年共储备各类科技项目110项,同时全市又向国家、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其中工业11项、农业17项、社会发展4项。截至2017年末,已立项12项。其中,省项目21项,争取项目资金526余万元。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3项,投入项目资金100万元。推荐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市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78年始办乡(镇)农民运动会。1986年境内有业余体校5所,在校学生530人,教练员54人。1995年,全市有体育中学1所,在校学生130人,教职工41人。业余体校6所,在校学生1040人,教练90人。1986年至1995年,业余体校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259枚,其中金牌123枚,向上级输送运动员365人。

  2017年,全市6所业余训练单位参加全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全市共有343名运动员参加注册。全市各训练单位全年获省级以上金牌46枚,银牌35枚,铜牌13枚,进一步提升了在运会比赛中的竞争实力。全年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了33名体育后备人才,为新一轮国家、省的大赛周期打好了基础。全年全市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人,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人,目前全市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余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4平方米。

  ——卫生事业。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白城市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医疗水平。1985年全市卫生机构315个,床位5981张,卫生技术人员7526人。1986年,实行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院(校、站、所)长负责制,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 ,把竞争机制引入卫生事业单位,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卫生工作由行政管理逐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1995年,全市有卫生机构285个,床位6891张,有职工117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16人。全市住院治愈率71.2%,好转率27.3%,死亡率1.43%,其中传染病死亡率0.28%。2017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61个,其中,医院40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妇幼保健站(所)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59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7699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520人,医生4685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3.4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38.4张。2017年共有应参改公立医院10家,其中市属公立医院5家、军队医院1家、省属公立医院1家、区(县)属公立医院3家。2017年,全市在乡农村人口105.3万人,参合104.7万人,在乡人口参合率99.49%,参合人口个人缴费部分从2016年人均150元提高到180元。

  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了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卫生经费投入加大,医疗保健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使全市妇女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99%,提前达到规划目标;妇女常见病筛查率为23.3%,婚前医学检查率为39.43%,比上年有所提升;孕产期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为0.23%,明显下降;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逐年升高。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物价水平趋向稳定。改革开放40年以来,白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流通和消费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价调控方式也由直接变为间接,由计划调节为主转为市场调节为主,由政府定价转变为政府指导价,进而转变为市场主导定价。价格回归了市场本质,成为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随着不同阶段价格改革的推进,价格逐步被放开,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

  1979年和1984年,白城市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消费流通市场较为低端,商品价格以国家统一定价为主,价格较为稳定。物价指数分别为103.1%和103.7%,处于相对稳定区间。

  1985年至1989年,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由于价格放开,白城市物价迅速攀升,各年物价涨幅分别为8.1%、6.2%、7.4%、17.9%、16.2%。

  2001年至2011年这段时期,改革指导思想是“全面的基础性改革,以经济改革带动政府职能转变”。使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出现4个小高峰,涨幅分别达到5.6%、6.7%、5.9%和4.6%。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大宗期货价格从高位迅速回落,白城居民消费价格也有所回落,全年价格累计下降0.5%。

  2012年至201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改革,灵活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价格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白城顺应国家改革大势,积极推动粮食、水电、医药等领域价格改革,对行业体制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六年来,白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市场消费更加丰富多样,物价调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逐年递减,2012年至2017年CPI涨幅分别为2.5%、2.3%、1.8%、1.8%、1.0%和0.6%。

  40年的价格改革,最显著的变化使中国从物资短缺凭证供应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商品越来越丰富的买方市场。价格改革,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推手,为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搞活了流通,繁荣了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力条件。

  社会保障力度明显加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市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了重要保证。2017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7.4万人,同比去年增加了1313人,增幅为0.76%。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96万人,同比去年增加了2.04人,增幅为4.3%。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9万人(不含省直2.67万人)。

  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158家。其中,公办78家,民办36家,村办农村养老服务大院211家。社会福利院1家,床位560张。改造棚户区9290套,分配公租房2821套。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6.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6.1万人,农村低保10万人。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改革开放40年来,与我们出行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城长安机场投入运营,嫩丹高速全线通车在即,在建的长白快速铁路将白城拉进了省会长春“两小时经济圈”,立体交通大格局基本形成。从早年的步行到自行车代步;从畜力车到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再到高铁、飞机。一天内,从家乡到我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到达,日行几千里已成现实。

  商贸流通更加繁荣。出行方式、休闲方式、生活方式……40年来,全市市场经济同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小商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到大型超市应有尽有;从千里迢迢出门采购到网上选购下订单,人们的购买方式、经营理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截至2017年底,全市先后申报并创建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电子商务试点县2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了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家;组建了市、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020体验馆、5个县域电商服务中心和203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另有4个镇、39个村被省商务厅列为“电商村镇”做重点扶持。目前,电商企业数量达324户,其中专业型B2B电子商务企业6户、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B2C业务专业电子商务企业17户、运用各类网站办理、宣传推介的中、小型企业301户。2018年上半年,全市快递揽收和派送达1420万余件,交易额达20.45亿元,同比增长28.9%。

  生态建设多维度:环境立市、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白城

  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持续明显改善,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基础夯实。1986年至1995年,境内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全市年排放烟尘2.37万吨,二氧化硫1.28万吨。 2017年全市综合治理草原11.3万公顷,植树造林2.5万公顷,修复湿地3.7万公顷。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27天,占比92.9%。境内嫩江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体标准;辖区内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严格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之内。市区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90.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8%。

  2016年,消失了14年的东方白鹳再次飞临向海筑巢。今年4月中旬,世界濒危物种白鹤,在迁徙的过程中又一次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等地停歇,数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

  2013年至2018年,白城平均降水量为459.7毫米、473毫米、443.4毫米、463.9毫米、345.1毫米、406.7毫米,仅2017年低于历年平均降水量,其他年份均超383.7毫米的历年平均降水量,“小气候”明显改善。城市优良天气指数达359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白城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底色,“美丽白城”建设留下了绿水青山,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和“水文明生态示范市”。河湖连通工程使白城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地下水位最高时平均上涨1.02米。

  “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成效显著。近五年造林20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综合治理草原60万亩,湿地增加到750万亩。莫莫格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嫩江湾、牛心套保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随着《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白城的生态建设迈向了规划引领、系统实施、综合治理、全面保护的新阶段。

  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向往奋斗的目标,良好的公共服务,持续提升的生活品质,优良的生态环境。改革开放是惠及人民群众最大的红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白城市将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书写人民群众向往美好和谐的“中国梦”。

  • 上一篇文章: 构筑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焕发城市新活力
  • 下一篇文章: 我市荣获“吉林省园林城市”称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白城市人民政府 信用中国(吉林白城)
    主办单位:白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吉ICP备2022007885号
    地址:文化东路95-6号 联系电话:0436-3236427 E-Mail:bczjxxzx@163.com
    网站标识码:2208000026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86号

    网站地图  网上信访  网上举报